什么是草莓空心病?草莓空心病的发病症状及形成原因
空心病,今年危害草莓种植行业的头号杀手,全国多地草莓种植区爆发,北京、辽宁、河北、陕西、山东、浙江、甘肃、云南、河南等,全国大部分草莓种植区都出现这种“空心病”。去年“空心病”只是在少部分地区发生,今年井喷式爆发,进入十月中旬之后,莓管家几乎天天收到这种病害的咨询。
比起炭疽病、根腐病死棵,“空心病”对莓农造成的损失要更恶劣,炭疽病、根腐病一般是草莓定植后一个月内发病,发现后可以及时的补苗。而“空心病”大都是在现蕾后表现出症状,并且只要发病都是大面积的,很少出现零星发病的,此时错过补苗的最佳时间,损失很难弥补。
下面内容跟莓友们详细解读一下“空心病”的发病症状、发病原因,以及来年的防治措施。
为什么叫“空心病”,也有叫“断头病”的,是因为这种病害发病中后期,短缩茎会出现成孔洞,用手轻轻一掰短缩茎就会断掉,所以有了上面的俗称。
染病后期的植株轻轻掰一下短缩茎会折断
草莓空心病,病害通用名:叶角斑病,病原体:草莓黄单胞菌(Xanthomonas fragariae),是一种生长缓慢、革兰氏阴性、能运动的细菌性病害。
虽然病害通用名称叫做叶角斑病,不过危害部位可不仅是叶片,至于为什么叫叶角斑病,不更直观的叫空心病,简单跟莓友们分享一下植物病害的命名规则。
植物病害一般是基于三方面来命名
1. 以病害的病状来命名:如枯萎病,表现的就是植株萎焉枯死,如草莓蛇眼病,病害外观像是蛇的眼睛;
2. 以病害的病症来命名:如白粉病,是指染病后会产生白色的粉末状物,如灰霉病,染病后会产生灰色的霉层;
3. 以病害的病原物命名:如炭疽病,是由炭疽菌引起的一类真菌病害。
叶角斑病是根据病害的病状来命名,叶角斑病病菌侵染叶片会出现不规则的多角形的斑点,也是一种直观的症状之一。
还有,叶角斑病在最近两年之前,国内外只有危害叶片的报道,很少报道有侵染短缩茎造成空心的表现,只是最近两年大量出现空心。
叶角斑病危害短缩茎出现空心可能是我们的管理操作方式造成的(比如劈叶后病菌直接入侵短缩茎),也可能是草莓黄单胞菌的一个致病变种,不管是哪种,只要掌握发病规律,并不影响我们对病害的用药防治。
▲(图4)发病初期在干燥条件下病斑呈鱼鳞状膜
▲(图5 图6)溢出的脓菌干燥后呈琥珀状胶体颗粒
▲(图7)叶角斑病通过劈叶或其他因素造成的伤口侵入短缩茎,形成孔洞。
▲(图8 图9)侵染短缩茎造成的水烫状湿腐,并出现空洞
▲(图10)侵染短缩茎后植株表现出叶片没有光泽,新叶略有发黄,维管束堵塞后会出现大小叶的症状,会误判为黄萎病。
草莓叶角斑病(空心病)是一种适宜中低温度发生的病害,1997年分别在温度(16-20-23.5-27℃)四个不同温度下做过病菌的接种试验,2005年又有专业人士在(5-10-15-20-25-30℃)六个不同温度下做了病菌接种繁殖的测试,得出的一致的结论是气温在20℃左右最适宜病害的发展,25℃以上病菌发展缓慢,高于30℃或是不发病,但病菌不会消失。待到温度降低后会造成再次侵染,湿度高的环境更有利于病菌的扩散传播。
我们在八九月份草莓定植阶段,大多数地区白天气温在28-33℃范围,所以定植后这段时间的气候并不利于病菌的发生,直到现蕾前后,气温也开始下降,在这种冷凉湿润的环境下潜伏的病菌会再度活跃造成发病。
草莓叶角斑病(空心病)侵染过程
1、(图1-图6)叶角斑病初次侵染,由叶片的气孔、水孔、伤口侵入,气候潮湿时会产生菌液,菌液干燥后会成为黄色的胶状颗粒,这些渗出液和胶体颗粒会随着雨水、或喷灌浇水的飞溅水滴进行传播扩散;
2、(图7-图13)是叶角斑病在叶片产生的病原物,在雨水、灌溉水、风、农事操作等方式的作用下通过根、茎的伤口入侵。莓管家认为主要是劈叶留下的伤口,劈叶当天又没有用防治细菌性病害的药进行消毒。
图1-图6是病菌初次侵染,这个时候进行有效的防治可以将病害控制,图7-图13是病菌二次侵染的表现,也是大面积爆发阶段,这时候再进行防治已无济于事。
初次侵染和二次侵染的症状区别是,初次侵染在叶背部不规则的分布,单个点发生,逐步增多,二次侵染是短缩茎病变(出现水烫状、空心),湿度大的环境下病菌沿着短缩茎往上侵染(短缩茎-叶柄-叶脉),导致叶柄、叶脉出现水侵状,病伴随白干叶枯(图7-图13)。
访问量: 34.2次